免責聲明

本網頁僅屬個人網誌,當中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供參考用途。 本網誌內容並不打算亦不會向任何人提供買賣任何證券或期貨之投資意見或任何財務、法律、會計或稅務建議,因此不應把本網誌內容當作建議而予以倚賴。 任何指示性報價、披露資料或分析乃按本網誌作者秉誠作出之假設及參數而編制,並不構成任何財務、法律、會計或稅務建議。 本網誌所使用之假設及參數並非在合理條件下唯一可選取者,故此本網誌作者概不表示或保證任何數據均屬合理、完整、可靠、準確、具時效或適用於任何用途,並且不表示或保證所顯示之任何表現或回報今後將能達致。 過往表現並非未來回報之保證。 對於任何援引資料作出投資而引致的損失,作者概不負責。 本網誌中提到的公司名稱或其商標,均屬於其合法註冊之公司所擁有,而其中所引用的網站畫面或圖片的著作權分屬各相關著作權持有人所擁有,本網誌僅作介紹之用,絕無侵權或影射之意。

2017年7月30日 星期日

零成本乜乜法??

以2017/7/28收市價計算
恆生指數市盈率: 14.82
恆生指數週息率: 3.23

股市近期升下升下, 市盈率同週息率已去到接近近20年的中位數, 唔算平亦唔算貴。

另一方面, 唔少公司都發盈喜、盈利增長, 又或者加派息, 市盈率可能會下降/週息率可能會上升, 也許能夠支撐大市再下一城。但股市去到而家水平, 長線投資角度而言, 值博率已唔太高。

市盈率較容易從會計方面作出修飾, 而息率則係確實派發到股東手上的現金股息的比率, 所以我個人比較看重週息率。

早半年, 指數週息率唔少時間接近4%, 以借貸形式去買指數基金/債券賺息差 (就自己個人所見, 散戶層面槓桿投資的話, 息率最平大約2%多近3%), 都叫做仲有肉食。但去到而家呢個水平, 靠借錢去買指數基金/股票賺息差, 似乎已經無乜肉食。

坊間有些財經書教人「零成本投資」(注: 亦有人定義「零成本投資法」為「股票上升時或收了不少股息後, 賣出部份數量, 取回成本金額, 留下盈利部份繼續由它增長。這篇文則指借貸買入賺息差。)、「零成本收息」、「以息養息」之類的方法。讀者閱讀時應格外小心, 那些財經書作者寫書的時候, 那套方法可能仲Work, 但今日可能已經唔Work。走去借錢投資, 風險高之餘, 操作起上來更易受個人情緒影響。一旦市況逆轉, 很容易措手不及。

十幾年前其實已有個很出名的財經Blogger, 提出這種賺息差的投資法, 還記錄了實際操作。我當年剛學投資, 看了他的Blog也好像發現新大陸般。現在不少財經書都可能是拾他牙慧罷了。不過好多新一代的投資初學者未必認識那Blogger, 印象中據他的Blog所述, 他當年以借貸/孖展重注買了當時被認為「好穩陣」的某銀行股票。可是, 那銀行股票在金融海嘯時首當其衝大瀉了超過一半, 如果真係跟他操作, 應該早就被斬倉, 輸得一乾二淨。他的Blog後來亦從網上消聲匿跡了。

想當年金融海嘯, 我都有用呢D所謂「零成本乜乜法」, 印象中當時的選股表現不錯, 跌幅比指數還小, 但虧損卻因槓桿而放大了很多。好彩自己當年個本唔大, 輸左都好快搵得返。不過, 就真係體驗到借貸/槓桿投資的實際操作困難。從此, 只會响真係值搏率夠高, 回報率夠穩定的時候下才會運用適量的槓桿。

話又說回來, 由於自己早已>100%持股滿倉 (部份持貨是在指數約20000點之下時, 以較低息借貸成本去買入的較高息又穩定的指數基金, 所以計及槓桿是>100%), 個人唔會估大市走勢, 只會做少量換馬, 主要策略仍然是按兵不動。現有持貨, 就當係繼續放多陣風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